立冬之後山上通常既濕又冷,寒涼的山道冷清得多,不復夏日的喧囂熱鬧,我很喜歡自己一個人靜靜的走、慢慢的走,享受山中的寧靜與清純,與山川同化,與草木同遊。
轉眼看到路邊的這隻寒蟬,它身上的雨滴亮晶晶的,寒蟬 Meimuna opalifera (Walker, 1850) 的成蟲出現於 6~11月,9至10月為高峰期,已經十一月中旬了,寒蟬的生命走到了尾聲,它抱著颱風草不太動,這天陽明山上大約15度而已,只怕它耐不了這樣的低溫了。
寒蟬屬於蟬科、寒蟬屬,共有5種,另4種都是特有種,這種是比較常見的,普遍分布於低海拔的山區,棲息於平地至低、中海拔山區的喬木林中。
寒蟬又稱寒螿、寒蜩。體型比一般的蟬小一點,身體長 25~ 28 mm,體色黑色至橄欖綠色,有黃綠色斑點,體表有銀灰色鱗毛,
寒蟬的翅膀透明,近後方有2枚獨立的黑斑,中胸背板中央有2枚黃褐色八字型的斑紋。
《禮記·月令篇》記載著:「涼風至,白露降,寒蟬鳴。」
蔡邕在《月令章句》則說:「寒蟬應陰而鳴,鳴則天涼,故謂之寒蟬也。」
古人早已聽聞寒蟬鳴叫,雄蟬有發聲器,夏末秋初時在樹上鳴叫求偶,白天鳴叫,陰天、雨天也會叫,遽聞鳴聲似鳥鳴十分悅耳,可惜我沒聽過,這一隻是雌蟬,並不會鳴叫。
成語「噤若寒蟬」中的寒蟬指的是寒天的蟬,不是這種寒蟬;一般的蟬嘶鳴於夏秋之際,不久即死,古人以為蟬到寒天不能發聲,便以「噤若寒蟬」形容遇事不敢講話;之後的「寒蟬效應」更延申其義,形容人們因某事件所引發的言論不自由,不敢有意見的意思。其實,寒蟬是一個很有詩意的名詞,是中國古詩中的重要意象之一;蟬在詩中代表高潔,寒蟬卻通常表達悲戚之情,離別之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