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兩生類稱呼英文字amphibian要比兩棲類合適,amphibian源自希臘字「amphic」和「bios」兩個字的合成,字面意義是雙重生活(double life)大部分的兩生類動物,在河裡或池裡產卵;孵化出來的幼體,在那兒過一段時期的「童年生活」,這時和魚一樣用鰓來呼吸,長成以後遷到陸地上,鰓轉變成肺,可以直接呼吸空氣,一生當中具備了魚類與爬蟲類的雙重生活方式。

科學家們把兩生類動物列在魚類跟爬蟲類之間,它們可能在若干億萬年以前,由魚類演化而來,是所有陸上脊椎動物的先鋒,最先從海裏爬到陸地上來。動物學分類上的兩生綱由蛙類的無尾目、蠑螈的有尾目和蚓螈的無足目所組成。


陽明山國家公園目前只發現了無尾目的五種蛙科,今年親眼目睹了兩種樹蛙與三種赤蛙。



這隻是五月底在中興路邊停棲在蕨類上的梭德氏赤蛙,只來得及拍一張,它就跳走了。



七月初在大屯自然公園,一大早這隻斯文豪氏赤蛙就坐在水鴨腳秋海棠的葉片上,瞪著大眼睛,紋路明顯漂亮。



在陽明公園辛亥光復樓後面,姑婆芋的葉面上遇到了這隻斯文豪氏赤蛙,是成熟的褐色個體,俗稱尖鼻赤蛙、棕背赤蛙,它舒服的曬著太陽,

我的快門聲吵了它,

打算要落跑了,胸部拉長,準備起跳。

大多數的兩生動物都選擇鄰近池塘、湖邊或陰濕的地方作它們的家。因為它們是變溫動物,所以有些寒冷地帶的兩生動物在冬天會睡上一大覺,冬眠起來。熱帶地區的甚至會「夏眠」,避開乾旱。當一隻兩生動物發覺有危險情況的時候,它們或是跑掉,或是到和體色相近的環境裏躲起來,一動也不動。
這隻也是拉都希氏赤蛙,在絹絲瀑布邊的土堆上發現它,倒不是我眼力好,正好相機沒電換電池,才有機會看到它,它的保護色真是太神奇了。



面天樹蛙是小型的蛙種,體長約2.5~5公分,特別喜歡在山區中低海拔草叢中活動,九月底在中興路邊看到這隻面天樹蛙,動也不動,從它背部的紋路判斷它應該是面天樹蛙。



同樣在中興路,十月中旬遭遇的這隻日本樹蛙就和它玩得比較久,它腳上的吸盤很明顯,背部的突起也不少,



拉長身形好可愛。



十一月初再看到一隻,這一隻就胖得多了。



最可愛的是這隻面天小樹蛙,不到兩公分長,當天早上下了雨,在二子坪步道邊發現它坐在葉片上,小尾巴尖尖的還沒完全消失,身體幾乎是透明的,四肢的吸盤也還沒長好,我從二子坪生態池往回走的時候又看到它,移動範圍不到五公分,我不敢驚動它,只能祝福它長命百歲,活得頭好壯壯,能再次見到它的機率是很低的。



2012年的早春在陽投公路邊,這隻盤古蟾蜍突然從山壁上跳到我面前,很大隻,胖嘟嘟的,它在9月到隔年3月的繁殖季中會遷到水池或溪流中,可能想過馬路到磺溪邊去。蟾蜍科只有2種,外觀近似的黑眶蟾蜍各趾端呈黑色,盤古蟾蜍的趾端不具黑色斑,耳後腺可以分泌毒液,眼後方至前肢基部有一條黑色的縱紋,體表密布黑色或紅褐色斑點,皮膚粗糙有疣粒,有些個體有背中線,斑型會隨環境改變而有個體差異,普遍分布於低、中高海拔的闊葉林中。

(20120710補邊,更新圖片)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處處禪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